“佛国”里的菜姑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悬于泉州开元寺的这幅楹联,为南宋大儒朱熹所撰。提起这片“佛国”,人们往往会想到闽南大地众多的丛林大刹与历代涌现的高僧大德。其实,这里还有为数众多的寺院是带发修行的菜姑住寺。她们像僧伽一样开山立寺,弘法利生,是闽南佛教史不可忽略的佛门弟子。她们的慈心善念,赢得民间的广泛赞誉与尊敬,当地人亲昵地称她们为“阿姑”。弘一法师驻锡闽南时,将她们命名为“梵行清信女”。
“我们也是出家人〞
带发住寺算不算出家?有人表示疑惑。对此,住寺已41年的铜佛寺住持真观姑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也是出家人。”从二十多岁时迈入佛门到现在,她与其他住寺菜姑一样,坚持早晚课诵,晚上坐香念佛,在遵规守戒方面,与丛林并无二致。真观姑自豪地说,当年铜佛寺的妙莲姑,梵呗唱诵功底极为深厚,在闽南佛教界少有超过她的人。
菜姑是闽南俗语,原本应该叫斋姑,指的是那些品行端正、坚持素食的单身女子。因为她们长期吃素,菜与素有关,并且在闽南语中菜与斋发音相近,于是便称之为菜姑。虽然出家因缘各异,但正如弘一法师所评价的那样,“其贞节苦行,精勤课诵,视比丘尼殆有过之”。民国初年泉州有朵莲寺、海印寺、同莲寺、金粟寺、宿燕寺、庆莲寺等,各寺常住菜姑多的六十余人,少的也有三十余人,俨如女众丛林。从清末到1949年之前,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当地出家女众中,几乎没有落发的比丘尼和沙弥尼。
既然已经出家住寺,为何又不落发?长期研究泉州佛教历史文化的原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松柏居士认为,这种特殊现象,与闽南当时浓厚的崇佛氛围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有关。由于闽南佛教历史悠远,特别是唐代受闽王王审知父子虔诚奉佛的影响,佛教在民间拥有广泛基础,寺院遍于城乡。菜姑所住之寺院,大多离老家不远。这些寺院比不上大丛林香火旺盛,菜姑除了礼佛,还要从事农耕生产与必要的市场交易活动。若严格按佛制,女众出门须结伴而行,但很多寺院因住寺菜姑人数有限,又要承担大量事务,不可能做到次次结伴出行,若以落发尼众身份单独出行,也易招致不必要的关注与议论。同时,由于当时闽南大多数男人或出海捕鱼,或出门经商,或从事其它手工艺以养家,入寺进香礼佛的多为女性,住寺的菜姑多为本地人,彼此相互熟悉,不落发更能增进彼此姐妹般的亲切感,利于结缘化众。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寺院或个人的特殊原因,有的菜姑不得不随缘返俗,不落发的她们也能更容易地融入民间的日常生活。
虽然没有落发,但闽南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很早就把她们视为出家人。上世纪二十年代,会泉长老在闽南的庵堂寺岩倡导禅净双修、农禅并重,泉州的庆莲寺、五塔岩、朵莲寺等菜姑所住的寺院就受到他的鼓励与指导,此后还为许多菜姑举行正式的三皈五戒法会。承天寺在1913年和1935年、开元寺在1931年启建传戒盛会时,有许多菜姑参加受戒。1929年,弘一法师在泉州弘法时,对菜姑的梵行善举至为赞叹。1934年初,泉州承天寺举行四众弟子佛七法会。泉州各地的菜姑慕名而来,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出现于公众视野,进一步引起了在场的弘一法师、性愿法师的关注。
鉴于她们文化知识与佛法知识偏低,弘一法师与性愿法师商议创办专门针对菜姑的佛学教育组织。在会泉、转尘两位长老的支持下,泉州承天寺开办了梵行清信女讲习会。1948年,性愿法师专为“梵行清信女”创办了“觉华女子佛学苑”,标志闽南菜姑正式进入佛教教育体系。“觉华女子佛学苑”系泉州佛学苑的前身,曾一度迁入铜佛寺教学。1967年,泉州佛学苑解散,至1987年复办。第一学期招收学员六十四名,全部是带发出家的“梵行清信女”。1990年夏季,这批学员结业,有些菜姑选择归寺理事,但更多的菜姑有了继续深造的愿望。次年,诸多菜姑同学结伴前往闽南佛学院继续求学。时任闽南佛学院院长妙湛老和尚深知闽南菜姑的缘起,本来规定求学的学生必须落发,却特例为她们开方便之门,允她们带发入学,体现了老一辈高僧大德对闽南菜姑的充分肯定与关怀。
佛国春秋 一枝独秀
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高山岩寺,原是地处惠安县偏僻之地的小寺院,仅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大殿和一间功德堂。如今,这里已拥有一片精美的梵宇,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五观堂诸殿堂重重叠叠,依山而立,泉州台商投资区佛教协会也设址于此。发起扩建这座寺院的,是该寺住持宝萍姑。正是她抓住泉州设立台商投资区的难得契机,发动周边善信募资建寺,并借助寺院前方已开通的交通大道,把公路接引到寺院门口,使原本深藏于山中的高山岩寺广敞山门接引大众。
在闽南,菜姑也是开山兴寺的重要力量。朵莲寺、海印寺、宿燕寺等大批女众寺院,都是在菜姑的主持下得以扩建或修缮的。这些寺院有的是当年的乡间小寺,有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受严重损毁。在不得不离开寺院回到乡村的那段日子里,很多菜姑悄悄把寺院的佛像带回乡村保护并继续供养,坚持诵经礼佛。上世纪八十年代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后,这些菜姑陆续回到寺院,并开始了艰辛的兴寺历程。毁废的寺院香火重燃,并以崭新的面貌与庄严的气象广度有情。
菜姑们建寺的资金,除了来自信众的捐助,也有相当部分是由海外寺院资助的。这些资助的寺院,又大多是闽南菜姑当年在海外弘法时所创建的。
1961年觉华女子佛学苑第一届学生与性愿长老摄于菲律宾华藏寺
由于地处东南沿海,闽南有大批赴海外弘法的僧伽。令人惊叹的是,海外弘法的队伍里也有菜姑的身影。据考证,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闽南菜姑到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创办佛教寺院,开莲姑、木耳姑、慧莲姑、妙静姑、桑莲姑,文莲姑、元敬姑、正义姑、妙宗姑、妙树姑皆为海外弘法菜姑中的佼佼者。菲律宾佛教的女众道场,几乎都是闽南籍菜姑开创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家的庵堂寺庙,也多半由菜姑主持。一些菜姑还在台湾兴寺弘法,影响广泛。这些菜姑在境外立稳脚根后,又积集资财寄回家乡扩建、修缮祖庭。
在泉州宿燕寺,有一间专为民众施医赠药的诊室,那是赴海外弘法的文莲姑继在菲律宾设立施诊所之后,为家乡设立的又一个施医赠药点。每月初七,由寺院礼聘的医生定期来寺为病患者诊病赠药。
在闽南大地,菜姑们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宏愿,践行一桩桩赈灾抗疫、养老扶孤、扶贫助学、修桥铺路的善举。仅有几位住寺菜姑的宿燕寺,2012年至今的助学款就达一百五十多万元。
晋江朵莲寺的门口,是一条从泉州往返晋江的要道。当年为方便行人,寺院专门募资建了一座奉茶亭,每年夏季为路人免费供茶。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路上的车辆多了,行人少了,但寺院感念在附近劳作的园林、环卫工人及那些开摩托车、蹬三轮车经过的劳者,依然不忘在每年夏天提供免费茶水,为他们解渴消暑。
在朵莲寺,住持瑞珍姑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她们被父母遗弃,被寺院收养。在泉州的诸多菜姑所住的寺院,先后收养过数以百计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被收养时大多刚出生不久,是菜姑们一把屎一把尿把她们拉扯成人,其艰辛可想而知。这些孩子一旦到了学龄,就一个个被送到附近的学校读书,能考上大学专本科乃至研究生的,则继续供其完成学业。朵莲寺有一位这样的女孩,闽南佛学院毕业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佛学专业深造,后又赴斯里兰卡念硕士研究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菜姑们并没有把这些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视为己有,而是充分尊重她们的个人选择,是回到寺院续佛慧命,还是进入社会建功立业,一切由她们自主决定。有的孩子获得学历后参与社会招聘,还被体制内单位录用。
已故的泉州籍著名佛学家陈珍珍先生,亲历亲闻闽南菜姑的种种梵行善举,她以“佛国春秋,一枝独秀”八个字,表达对她们的深情赞叹。
2022年,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佛教协会广搜该区近代僧尼与梵行清信女的事略并编印成书,被收入该书的梵行清信女传略,比僧尼的人数还多,可见菜姑对当地佛教发展的贡献之突出。由于此前这些菜姑的相关记述几近空白,编撰人员要深入乡村多方寻觅知情者并对其口述进行笔录整理,可知形成每一篇传略所付出的艰辛。区佛教协会会长传慧法师对此并不言苦,语气里满是对菜姑的感恩。他说,菜姑们在乡间的梵行善举,受惠的不只是那些被帮助的具体对象,还对当地的社会风尚产生积极影响。在当时的乡村,不少青少年就是从菜姑的身上感受到善念的力量,进而以善念去感化他人、开拓人生的。一些人还因此走上菩提之道,用佛教智慧利益众生。
济世利群守初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僧伽教育与管理的不断加强,闽南菜姑群体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相对年轻的菜姑在完成泉州佛学苑的学业后,为进入佛教本科院校学习,按要求落发入学。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原寺院,自然不再带发。2020年,《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公布实施,其中的相关规定,自然不可能把闽南菜姑这一特殊群体囊括在内。一些菜姑出于对教职人员身份的考虑,也选择落发剃度。当然,由于菜姑遍及闽南各地寺院,至今还有数百名菜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发。
对菜姑群体目前的状况,泉州市宗教管理部门与佛教协会一直非常关注。闽南菜姑自清末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她们的梵行善举受到广大信众的认可与赞叹,民间也把她们视同弘法传道的出家人。由于闽南寺院遍布广大城乡,女信众数量宠大,菜姑作为更接地气的出家人,在民间拥有深厚的信众基础。以历史与现实的眼光看待并发挥菜姑群体在当地佛教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有助于人间佛教思想的深入弘扬,推动当地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自2021年起,泉州市宗教管理部门与佛教协会以务实开拓的精神,探求菜姑群体纳入新时代佛教管理的圆融之道。在组织菜姑进行系列培训的基础上,确认了她们在本地区的教职人员身份,让她们能够在本地区正常从事佛教活动。本地宗教管理部门与佛教团体组织的各种社会慈善活动,菜姑所住的寺院也被发动参加。佛教协会组织的赴海外交流参访活动,菜姑与僧尼一视同仁。菜姑群体也积极回应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措施,配合做好各级佛协部署的工作,坚持不懈地践行弘法利众之道。守正护法,自度度人,济世利众,是她们不变的宏愿。
泉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向愿法师表示,泉州市佛教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菜姑群体在推进佛教中国化、促进海峡两岸合作交流及扩大对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她们精进道业、弘法利生提供更多支持,创造更好条件。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与佛教团体反映情况,让菜姑的教职人员身份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使其更好地为佛教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