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农历

佛历 2568 年

作如是观 ▍皈依三宝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3日 分享到:

编者按:佛教根植于中华大地上已两千多年,历史底蕴深厚,佛学内涵丰富,与中华文化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帮助读者更为客观了解佛教基本常识,本公众号推出“作如是观”栏目。

皈依三宝

(一)皈依三宝的意义

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乐者,应当皈依佛法僧宝。”

皈依是何义?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转义。依是依托、依止、或信赖义。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凡回转信赖行为,都称皈依,非但佛教之专用。

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说:“救护义是皈依义……诸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毁犯律仪,违越法制、虽皈依三宝而不为救护。”学佛者,为解脱三途及流转生死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护。

皈依三宝为最先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佛教对能皈依者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皆可接受。对所皈依境,要选择真正皈依处,天神不足皈依,因有诸障碍,诸漏未尽,不堪为众生作大利益。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故应皈依。

 

 

(二)如何皈依

应如何求受皈依?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 不仅口中念着, 身体拜着, 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在佛世时,因受皈者根器厚,故不须仪节。如佛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舍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皈依三宝的词句,颇为简单,为三皈三结即: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说后)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前面三皈说三遍,是正授,后为三皈之结。受三皈时,说者听者,必须明白清楚,不能马虎。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见月律师定三皈正范中,共有八项:

一敷座请师、二开导、三请圣、四忏悔、五受皈、六发愿、七显益劝嘱、八回向。

我们现在以事相为主,理应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不过本师佛是释迦佛,本师僧是皈依师,为了报恩,偏重本佛,本师亦可。勿以为除本师佛,本师僧之外,其余不为恭敬供养,错也。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三宝具足

 

(三)皈依后之行业

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瑜珈师地论》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善士即善友、善知识。《瑜珈师地论》又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⑴安住禁戒,⑵具足多闻,⑶能有所证,⑷性多哀愍,⑸心无厌倦,⑹善能堪忍,⑺无有怖畏,⑻语具圆满。”《华严经》说:“……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种智, 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有所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又说:“ 一切佛法, 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因为善知识有大恩德,作弟子者应正念思惟,如法亲近。对善知识应作师想、父母想。应承事恭敬供养。

承事供养善知识是为听闻正法,正法是佛的教法,依善知识开解,学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闻法理引起如实不谬的作意,即是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则知见自能清净,不起颠倒邪见,而起如理正行。正行,也即法随法行。法指涅槃法,最胜故。随法即道谛,它能证涅槃法,随顺于涅槃故。行是学人自心中受持此法,为求涅槃精进修行正道。是为法随法行。此为三皈后,所应行的四个次第。

 

来源: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上一篇:已是最后文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