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农历

佛历 2568 年

闽中伽蓝 ▍喜见禅僧栖处深

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2日 分享到:

 

 

栖林寺,地处福鼎鳌峰山麓,因周围林木幽深而得名。

 

公元1169年,从泉州知州一职卸任的一代名臣王十朋,沿福州至温州的古驿道来到福鼎桐山后,并没有继续往北前行,而是往西拐入一条离他的浙江家乡行程更近的古道。经过古道边的栖林寺,不知是到了该歇宿的时辰,还是那里的清幽环境令他心生欢喜,他就在这里住了一夜。自然,“栖林”二字,也契合他年老返乡、飞鸟归林的心境。于是,他在这里留下一首诗,诗题便是《栖林寺》:“我如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

 

栖林寺始建于五代。从现存于寺内的碑文与相关史料推知,北宋政和年间,寺院住持惟精法师曾对寺院作了历时数年的扩建,南宋时,有张姓檀越主向寺院施舍大片田园及寺院周边山场,一时殿堂庄严,亭阁精美,寺田连亘,信众云集,为一方之名寺,所憾者,乃因山寺地处僻静,名人雅士路过者稀,题咏者几无。状元出身的王十朋既是当朝名臣,也是一代才子。这次返乡途中,王十朋在福鼎留下的三首诗,都与佛寺与僧人有关,《栖林寺》则是他用情最深的一首,颇有脱尘入禅之意境,令后人吟咏再三。

 

福鼎县城古称桐山,“栖林烟雨”后来被列入“桐山八景”,固然缘于这里的缘于这里的自然风光与梵宇建筑,历代名人用笔墨所营造的诗情画意,显然也大大增添了它的人文魅力。王十朋的题诗栖林寺后,不只是邑内文士时来探访雅聚,明代参政大夫游太初、清代进士岳廷元、清代福宁知府李拔也在这里留下诗作。

 

风来雨去,日出潮落,栖林寺在漫长的岁月里几度起伏。元代,寺院一度毁损,张氏族众来此重新修缮,志宏禅师重立碑石为记。明万历年间,寺院重建。崇祯年间,浚奄和尚住持寺院,往浙江泰顺募化白银百两,发起重修,并获桐山望族高、王、徐、曹、翁五姓共同护持。明清易代,兵乱又起,住持无继,田园荒芜。至清康熙中期,有未白、未画法师、端然法师驻锡于此。晚清时期,磻溪涌泉寺寿源禅师偕弟子融齐、融和、融亮等来寺驻锡,重兴古刹,修建围墙,改造山门,增建楼房,然成住坏空,诸行无常,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寺院被占为它用,文物毁损,僧众星散,千年古寺,一时香断灰冷。

 

2007年,德清法师来这里住持寺院时,眼前已无昔日“栖林烟雨”之境。1980年后,虽有本邑僧伽圣训长老、题安长老先后驻锡于此,并陆续修葺殿堂、僧寮及斋堂,但还有诸多重兴工程尚未展开。让德清法师更为痛心的是,寺院附近的树林因遭多年滥伐,林稀草密,有些地块甚至一木不长。面对此状,德清法师把营造周边环境作为首先考虑的项目。那些年,他与僧众一道,在寺院周边清除杂草,广植新树,还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利用每年的植树节,发动机关单位人员前来植树。逢上附近村庄实施拆旧建新或项目开发,德清法师便前去探寻,把规划中需要砍去的古树买下,移植到寺院及周边山地。为更好地涵养生态,还先后花数十万元购买了部分山地,列入寺院管理保护范围。若干年后,荒坡转绿,新树成林,鸟鸣幽谷,云绕林表。

 

今天的人们走进栖林寺,但见林木掩映,殿阁庄严。历时二十寒暑,栖林寺的环境、道路、殿堂得到全面修整,大雄宝殿、栖德楼、万佛楼、山门、牌坊、禅堂、法堂陆续建成。传印长老、白光长老诸高僧的题联,为寺院增辉添彩。法雨瀑布,泉花迸溅;放生池里,涟漪回旋。沿山径往后山走去,翠竹千竿,清影摇风。时逢早春,恰遇微雨,寺院所倚靠的三面青山,皆笼云织雨。“淑气调春雨,疏林抹晓烟”。“剧喜竹阴横翠幛,恰逢梅雨润青畴”。“到此炎尘都涤尽,置身如在小瀛洲”。古人所描述的“栖林烟雨”之境,历历重现于眼前。

 

在寺院新植的数十种花木中,最为德清法师喜爱的是梅。梅花的皎洁与清香,正契合佛门修行者的品性。在栖林寺,梅花还别有一番人文意韵。赋诗于此的王十朋,出生于浙江乐清市梅溪村,自号“梅溪”,世人亦以“王梅溪”称之。《栖林寺》中的“一枝聊慰北归心”,说的便是梅花。又是一年梅开时,寺前院后,塘边坡上,梅影丛丛,梅香阵阵。城里人来了,乡下人也来了,探春踏青者有之,咏梅寄情者有之,对花参禅者有之,也有两三少女,身着古装,于梅花丛中摆形弄姿,留下青春倩影。年轻的恋人亦相携而来,伴着寺墙与花影拍下一张张婚纱照。“喜见禅僧栖处深”的山中古寺,也成了福鼎人探春赏梅的网红景点。这时的林栖寺似乎有些喧嚷,但那是清幽与宁静中的欢悦。接续了千年禅风的栖林寺,于庄严气象之中呈现无尽生机,为我们展示出一条更加宽阔的弘法利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