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农历

佛历 2568 年

两岸佛教血浓于水的法脉不容割裂 ▍等个人·听语堂第37期

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1日 分享到: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8月10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进一步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和现状。从两岸佛教的发展历程看,台湾佛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维护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台湾佛教法脉久续广延的基本前提与坚实保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闽南佛学院副院长法源法师多年关注并研究台湾佛教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回溯台湾佛教的法脉源流,为我们揭示了两岸血浓于水的深厚法缘,表达我省佛教界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共同心愿。

 

台湾佛教法脉源于大陆

 


台北鹿港的龙山寺

 

“台湾佛教始于明末清初时期,与大陆佛教的关系极为密切。”法源法师引用曾普信的《佛教在台湾》等相关文献,指出台湾佛教发轫于郑成功驻锡台湾之际的历史事实。明末之前,台湾岛内没有佛教寺院和僧众。从大陆移民来台的民众仅在私宅内供奉佛像,或是逢年过节时举行公祭、祈福等民俗活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东安坊建弥陀寺,迎请僧人入寺主持佛事,台湾的佛教寺院随之逐步扩展。早期的台湾寺院,多兴建于清康乾年间。其中,台南的黄檗寺法脉源于福建省福清市临济宗道场黄檗寺。1651年,郑成功帮助黄檗寺的隐元法师前往日本弘法,黄檗禅法后来也传入台湾。1688年,左营守备孟大志在台南府燕子矶筹建黄檗寺;地处台南县的大仙寺,原是福建来台的参切法师结茅禅修的地方,到1719年建成寺院,如今已是台湾南部佛教的重镇;台北鹿港的龙山寺属于岛内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供奉的观音像是福建泉州龙山寺的唐代观音铜像;台南开元寺是台湾现存最早、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它的创建与郑成功家族有着密切的关联。郑成功曾在开元寺所处的区域掘井筑亭,作为暑暇别墅。后来其子郑经修补亭园,命名“北园别馆”。经十年之久,于1690年改为佛教寺院,名为“海会寺”,后改名为“开元寺”。该寺首任住持为泉州承天寺的志中法师,其后继任的竺庵、福珀等诸师大都有到福建鼓山等寺院受戒、参学的经历。这些寺院与其在台的众多分灯寺院,都与大陆佛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法脉传承。

 

法源法师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证明,台湾佛教的法脉源头就在大陆佛教,而且福建省的佛教对于台湾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台胞大多来自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两地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极其相似。因而,台湾寺院的建筑风格、僧人的早晚课诵、经忏佛事以及诸多佛教活动,也是传承了大陆佛教各家宗风的特色,其中福建寺院的特色尤为鲜明。

 

台湾佛教的发展倾注了

两岸佛教界的心血

 

 


台湾法云寺

 

1895年至1945年,是日本侵略者占据台湾的五十年。通过梳理当时的佛教发展史料,法源法师指出,虽然当时的本土佛教遭受了很大程度的迫害,但多数台湾僧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抵御外族的文化入侵,体现坚守中华佛教法脉的民族气节。台湾佛教界发起成立全岛性的道场联盟,证光法师等有志僧人还组织了维护文化命脉的反日佛教团体。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强迫佛教寺院改为日式风格,僧人须穿日本僧服,念经也要使用日语,而且将日僧分派到各寺院,监视佛弟子的一举一动。白色恐怖之下,很多台湾僧人仍不畏艰险前往福州鼓山湧泉寺受戒。受戒僧人返台之后,积极推动台湾佛教的发展,逐步形成“观音山凌云寺、月眉山灵泉寺、大湖法云寺、大岗山超峰寺”等佛教流派。

 


台湾凌云寺

 

法源法师介绍了当时台湾佛教流派的简况,进一步揭示两岸佛教密不可分的法缘关系。观音山派的大本山是台北凌云寺,1883年,福州鼓山湧泉寺的理明法师邀宝海法师一同来台,在这里结茅潜修。凌云寺僧人大都得戒于福州湧泉寺,寺院举办规模弘大的传戒法会,戒坛的重要戒师也多得戒于福州鼓山湧泉寺;月眉山灵泉寺由福州鼓山湧泉寺的善智、妙密两位法师于1899年在台湾基隆市创建。其法脉在台湾遍地开花,分灯的寺院有47所之多。1905年,善慧法师继任该寺住持。善慧法师依止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又嗣法于志泉和尚,是台湾月眉山派的开创者。1909年,善慧法师在灵泉寺首次举办在家男女二众的传戒法会,正式揭开了台湾佛教界传戒的序幕。1923年,圆瑛法师受善慧法师和本圆法师之邀赴台传戒、演教,足迹遍布台北、台中、台南等重要佛教道场。1924年至1946年期间,善慧法师应邀参加福建省长庆寺、湧泉寺等寺院的传戒法会,并带领台湾众多僧尼前来求受大戒。善慧法师与大陆佛教的因缘甚深,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促进海峡两岸佛教事业的发展;大湖山派的大本山在苗栗县大湖乡。1912年,台湾妙果法师到鼓山湧泉寺礼请恩师觉力法师赴台创建寺院,历三载建成法云寺,觉力法师被尊为本寺开山初祖。觉力法师驻台二十年间传戒七次之多,嗣法弟子遍布台湾各地。法云寺派在台湾分灯的寺院达125处之多,诸多道场的法脉都源于福建鼓山湧泉寺;大岗山派的大本山在高雄县北境大岗山超峰寺。清光绪年间,在鼓山湧泉寺受戒返台的义敏法师与弟子永定法师入驻超峰寺,重兴道场并开创大岗山法派。1920年,超峰寺邀请厦门南普陀寺高僧会泉法师赴台指导。同年,会泉法师又邀约会机法师一同赴台,开示大众禅修念佛的仪轨并设立早晚五堂功课,台湾禅林制度由此初具雏形。1929年,会泉法师又应邀赴台为超峰寺和龙湖庵的大众宣讲法义,传授丛林规则、佛事唱念,并且主持了台湾佛教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水陆法会。

 


圆光佛学院

 

法源法师特别提到,台湾光复后的第一所佛教院校——台湾佛学院,也是两岸佛教界共同合作的硕果。当时,法云寺妙果法师深感台湾遭受日本侵略以来,丛林不振,佛教衰微,欲兴创佛学院以培养佛教英才,续佛慧命,但又苦乏师资无任,于是礼请“名彰中外,四海同钦”的慈航法师赴台一同办学。经妙果法师等台湾佛弟子的多方努力筹备,1948年11月2日台湾佛学院诞生,慈航法师为首任院长。次年3月1日正式开学,慈航院长为主讲法师,教授因明、唯识以及中论等佛学基础理论知识,为培育台湾僧才倾注大量心血。

 

珍惜两岸合作交流的良好态势

 

 


台湾佛光山大佛城

 

1945年台湾光复以来,岛内佛教派别林立,最具代表性的是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等“四大山头”,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等九大门派,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等五大团体。法源法师指出,这些岛内的主要佛教门派,也是两岸佛教深厚法缘的充分展现,更凸显了福建佛教之临济宗、曹洞宗、净土宗等宗派传入台湾之后的巨大影响。

 

以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山头”为例,佛光山、慈济功德会以及法鼓山都是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作为推动佛教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中台寺所提倡的“科学化、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生活化”的佛教“五化运动”,也深受人间佛教思潮的影响。可以说,大陆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理念,是当代台湾佛教的主流发展方向。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佛教积极参与慈善救济、文化教育以及兴办医院等社会事业,从寂静的山林走向广阔的社会。这一与时俱进的弘法新方式,为台湾佛教的发展注入不竭的生机。

 


闽南佛学院前往台湾香光尼众佛学院参访交流

 

通过选取台湾光复以来两岸佛教交流的一些较具代表性的事件,法源法师为我们勾勒出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友好交流、相互促进的概貌。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后,至少有19个大陆省、市的僧人赴台潜修、弘法,包括星云大师在内的大陆赴台僧人,成为台湾解严后的佛教主导力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岸佛教界来往更加频繁,合作交流更加深入,涵盖参访考察、法会交流、庆典活动、学术交流、佛学讲座、传戒活动、院校交流、慈善交流、义工参访、舍利供奉、谒祖寻根、斋僧建寺、文物展出、音乐演出、禅文化营、禅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国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等八所大陆佛教院校与台湾佛光山丛林学院、香光尼众佛学院等八所台湾地区佛教院校联合在北京举行“两岸佛教教育交流座谈会”,会议交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创新价值,把两岸佛教界的交流推向新的高度。

 


闽南佛学院在日月潭前合影

 

通过列举大量历史事实与两岸合作交流的现状,法源法师认为,两岸佛教同宗同源,脉息相通,在学术研究、佛教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呈现出深度交流、全面合作的良好趋势。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佛教的发展也与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息息相关。如果鼓动与纵容“台独”的图谋得逞,同宗同源的两岸佛教法脉也必将被割裂,两岸佛教界人士同心同愿奠定的交流合作基础也可能前功尽弃,这是两岸佛教界爱国人士万万不能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