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也是修行 ▍等个人·听语堂第40期
佛教论辩历史悠久,无论是古印度还是中国汉地佛教的早期传播,都对论辩的交流方式非常重视。近几年,全国各地佛教界论辩活动也非常活跃。佛教论辩活动已成为研习佛法、增上智慧的重要平台,也被视为促进佛教团队合作、提升佛学思辩能力的重要因缘。为营造浓厚的研学氛围,培养更多优秀僧才,由各级佛教协会组织的主题论辩赛也频频举办。有比赛,就有排名前后、名次高低之分。作为佛门中人,该如何看待论辩的胜负?参与一场论辩赛,是为了说服评委和观众,还是更多地为了说服自己、调伏自己?参加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2022佛教论辩会”并荣获“个人最佳辩手奖”的福建佛学院学僧法度法师,回忆参赛的前前后后,颇有一番深切感悟。
突破根深蒂固的“自性见”
佛教论辩的目的是以慈悲的发心,发掘与启悟自他的智慧。法度法师认为,为了更好地阐明真理,辩明佛法教义,前期需要围绕辩题,从查阅经典、搜集资料、提炼观点、展开叙述、应对辩驳等诸多环节做统盘筹划与准备。对参赛的选手来说,这也是一场心性的砥砺,一次对自我识见的突破与提升。
参加这次论辩的福建佛学院辩手都是学僧,学识还处于需要大量扩展的阶段,经验、思维和技巧都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面对自身的不足,法度法师与她的队友们以强烈的求知与探索精神,一点一滴地从脚下做起。最初是六个人分成两组,从书籍与网上寻找资料,激发灵感,开掘思路,一点点摸索着立论。辩题一次次因为备赛而拿起,又一次次因为疫情延期而放下。
提及自己这一段的心路历程,法度法师感触颇深。她说,最开始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因为在拿到辩题的那一刻,内心总是有一种声音已经倾向于某一方。比如,佛学院更应该鼓励学僧广学还是精读,那肯定是应该鼓励广学呀;佛教网络传播利大还是弊大,那肯定是利大呀。有什么需要论辩和质疑的吗?所以她会在论辩之余,质疑论辩的意义——那我们论辩是在干什么呢?磨嘴皮子争辩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吗?还是违背自己内心说出一些话,还要用这些话去说服别人?
有一次,教练让她们交换辩题打模拟赛,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回忆当时的情景,法度法师说,刚开始她们非常抗拒,因为根深蒂固的见解让她们觉得站在对方根本说不通。可是当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时,事情却有了奇妙的反转,因为她们总是能用绝地反击和背水一战的思维,绕出原来思维的死胡同,找到那个不违背内心,甚至还非常认可的表述角度与立论支撑。这样的训练让她们学着接受不同的观点,并在每一个观点和角度不断思考和突破,明白了越是看似不能接受的东西,越是要以包容的姿态潜心思索,尝试从中找到共鸣点。
结合研习佛教经典的体会,法度法师指出,原来我们心中那根深蒂固的某些见解,就是《中论》里所说的“自性见”。以前觉得“肯定如此”的东西,其实并非自己想象中那般。不仅仅是论辩,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多一份理性与圆融。
展示自己,不是给自己加压
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佛教论辩赛,难免心里会有些紧张。法度法师回忆道,在比赛的前一晚,学院的师长给她们发来一条信息:展示自己,不是给自己加压。好坏不在别人评论,而在自己是否在心性上时时观照,做好自己,守好本心。
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她们不断地深化自我认知,突破已有观念的局限。法度法师概述了参与论辩前的辛苦“备战”,她说,她们常常为了一个观点的精准与精彩的表述绞尽脑汁,立论、提问和结辩,推翻了不知道多少遍。学院副教务长印慈法师用网络连线帮她们解题,学院的法师们和教练一次次的指导她们模辩,陪伴她们几十场模拟赛的学长和同学换了一批又一批。多少个夜里,梦到了一个好的观点,醒来马上摸起手机记录下来。正是因为经历了不计其数的辛酸苦楚,最后她们才能站在论辩会的现场,看似轻松而大方地说出:“福建佛学院女众部论辩队向在场各位致敬,向对方辩友学习。”
对学院法师们诲人不倦的精神,法度法师深表感恩。她说,此前,在一次破题之后,印慈法师曾开示说,打论辩赛,胜负心不要那么重。越激烈的交锋,越考验修行。这表现在,没有紧张,也没有激动之下的口不择言。指导她们的各位法师,以其睿智的语言与笃定的风范,指导并影响着她们,让她们能够以平常心面对“唇枪舌剑”的交锋,既紧扣辩题,层层推理,又引经据典,精彩演绎,以出色的智慧与辩才呈现当代佛教青年僧人的精神面貌和良好形象,让与会观众饱餐法味,获无量法喜。
对法度法师与她的各位队友而言,师长们的那些开示,又何止是对参与一场论辩的指导。坚韧,精进,淡定,圆融,是贯穿一生的修行。
在论辩过程中观照自己
这次参赛从准备到比赛结束,前前后后花了16个月时间。佛学院的指导法师们为此付出大量心力,但对比赛的结果并不格外在意。法度法师回忆道,比赛刚结束,学院的师长给她们发了一条短信,不提比赛过程的得失,只是淡淡一句话:“过去了,先平复一下。上台难免心里高扬。”从师长的短信里,法度法师领悟出其间所蕴涵的智慧。她引用一则禅宗公案,阐发佛门修行的精神要旨。
据载,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在几年的时间里面,挑水、砍柴、煮饭,却从没有得到道悟禅师一句法要。
有一天,崇信禅师问师父:“弟子跟着您这么多年了,可是从没有得到过您的开示,请您传授弟子修行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回答说:“你这可真是冤枉我呀!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可是每天都在传授你修行的法要!”
崇信禅师很惊讶,问师父:“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法要?”
“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崇信禅师听了,顿然开悟。
我们常常把修行和生活切割开来,觉得修行只在于诵经、拜佛、禅坐、经行的时候,或者说修行需要有合适的道场、合适的师父、合适的环境、合适的机会。像论辩这样激烈的争锋,有可能会为了输赢的结果而失去正念,逞一时口舌之快,似乎与修道相违背。通过参加论辩赛,法度法师体悟到,佛教的论辩,从外在的形式看,是为了训练对佛法的见地,启发大众的智慧;从内在的提升来看,不仅要深入研习和理解法义,更要在论辩的过程中观照自己的心念。有没有追求胜负的名利心?有没有面对交锋的慌乱?有没有执着于某种见解?论辩赛是一个很难得的训练自己内心的机会,与大家的交流会让自己学会多角度思维,让自己变得更谦卑,对于自己的心性是一场极好的磨练。如果有了这样的内在收获,比赛的结果如何就无需在意了。单就比赛而言,论辩是为了说服别人,当你说服了评委和观众,你就赢了,但佛教的论辩应该有自己的特质,它不以胜负为根本目的。如果只为了胜利而发声,恰恰说明对佛教论辩还没有入门。
论辩赛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法度法师与队友们像以往一样,上殿、过堂、上课、读书,在佛学院继续她们的修学生涯。这次论辩对她们修行生涯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法度法师说,参与论辩赛的经历,明显增强了她们的问题意识,提升了她们的思维敏感度,她们往往会在某堂课后,讨论和分享对于某个辩题的思考及对法义的理解,心态变得更为包容,视野显得更加开阔。佛教的论辩不是逞强争胜,而是心性的磨练与智慧的砥砺,是对佛教要义的传承与时代使命的担当。她们参赛后对论辩活动的深刻认识,也日渐在院内广大学僧中产生良好效应,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经、用经、讲经的自觉性。读诵、研习、实践经典的风尚,在福建佛学院进一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