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农历

佛历 2568 年

福建佛教中国化 • 解经 ▍做佛教中国化的践行者 推动福建佛教健康传承

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9日 分享到:

两千多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新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历代祖师大德根据佛教传承发展的本土环境和信仰需求,契理契机地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观念认同、制度适应、生活融合是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三大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宗教传承,发挥宗教在强国富民的思想文化引领与保驾护航的作用。这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上积极创新的具体体现,是对宗教理论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宗教演变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宗教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身为佛教界人士,需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充分发挥佛教教义中利国利民、利益天下苍生的积极因素,带动一方佛教信众,努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内外兼修,深浅并重,践行佛教中国化方针,充分彰显自身的当代价值,为一方佛教健康传承作出应有的努力。

爱国爱教,凝聚共识,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爱国爱教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任何时代,中国宗教的前途和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中国宗教才能够健康传承。新的时代,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宗教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宗教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学修工作中,自觉学习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坚持“爱国爱教”的工作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宗教活动及日常工作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日常化、常态化。做遵规守戒的教职人员,不忘初心,牢记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以身作则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促进宗教领域和谐与稳定。

 

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正确的佛教观

 

作为佛教教职人员,当始终把戒律修持、道德品行作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树立正确的佛教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立足本位,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正信正行,以身作则,做德才兼备的师者,塑造、维护新时代中国佛教的清净教风与庄严形象,为广大教职人员及信众起表率作用。同时,深入挖掘和阐释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等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六和精神,团结广大信众,引领全国佛教四众弟子树立和坚持佛教的正信正见,增强辨别、防范和抵御各种邪教和迷信思想侵蚀的意识和能力,纠正信仰淡化的不良风气,契理契机发挥佛教积极作用。

 

注重僧伽教育

 

培养佛教事业接班人是佛教健康传承的根本,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教育体系,重点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人才队伍。佛教界不但要强调自身的修为,还要打开着眼未来的前瞻性视野,培养出德才兼备、心行结合的僧才,建设高效优良的团队,确保佛教的健康传承。

 

注重学术交流

 

坚持中国化方向,还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我国历史上高僧辈出,大德如林,他们译经释法、著书立说、创宗立派、传经授业,留下了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宝贵遗产。佛教界应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开展佛教学术研究工作。

 

弘扬传统文化

 

坚持中国化方向,还要做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中国佛教是外来宗教本土化最成功的宗教,因为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其慈悲济世、众生平等的教义逐渐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适应,在教义、宗派、仪轨和修行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特征,乃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佛教界要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对佛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创新再造,使教义教理在思想文化上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出时代魅力。

 

注重对外交流

 

坚持中国化方向,还要发扬国际友好交往的传统。拥有国际视野和历史前瞻性,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传统,面向时代;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历史上中国和亚洲其他许多国家的高僧大德,曾往来于“丝绸之路”,传播友谊、和平的种子。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高僧的西行和东渡,为中国佛教界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中国拥有完整的三大语系佛教体系,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团结海内外广大信众,为构建和谐世界共同努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传递正能量。

 

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寺院是体现佛教良好形象的载体,是僧人用功修行的道场。加强佛教活动场所管理,依法依规科学有序管理寺院,落实民主管理原则,切实做好防邪教渗透、防商业化等工作,持续倡导“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努力创建和谐寺院、文化寺院、生态寺院,更好发挥寺院在教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佛教提倡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精神与“人间佛教”理念。比如:开展生态环保、临终关怀、公益慈善、扶贫济困等社会服务项目,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作用,弘扬正能量,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佛教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名山古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且自古就与台湾及海外关系密切,多元的宗教信仰、日常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十分密切。佛教在福建的广泛传播,对福建社会、民俗、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福建佛教在诸大德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全面恢复与传承。目前,福建的寺院有四千多座,僧尼人数一万二千余人,佛教居士十多万人。福建佛教事业的健康传承,为佛教事业的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福建佛教界一定要珍惜和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佛协、省佛协的有关工作要求与指示,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市两级佛教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四进”要求;积极参与省市两级佛协组织的各类会议、培训班等活动;积极参与并支持省市佛协和全省佛教界的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团结带领四众弟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助力福建佛教中国化健康传承。(释法源)